工筆精刀摹美人,環姿燕色幻如真。
晶瑩髹漆千層罩,月里嫦娥羨幾分。
這首詩中描述的就是“燕京八絕”之一雕漆的制作技藝之精湛與成品的精美絕倫。作為中國傳統民族藝術,雕漆藝術橫跨千年,深受皇室貴族的推崇,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內涵。與景泰藍、玉雕、象牙雕刻齊名,被譽為京城工藝“四大名旦”之一,位列燕京八絕。如果說瓷器象征著中華文化的溫潤大氣;玉器代表著中國人氣質的典雅高貴;那么漆器應該是代表著中華文化,低調涵養和超然灑脫的品質。
四大名旦之一、位列燕京八絕國家級非遺技藝——雕漆
雕漆的前世今生
雕漆工藝是從漆器發展而來的。據考古發掘證實,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并使用天然樹漆的國家。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已經出土了木胎涂漆碗。到唐代,古人開始在漆器上雕刻花紋。宋朝時,匠人們用金銀做胎,在外面雕漆,不料卻被后世砸毀雕漆,扒出金銀,所以只有四五件宋代雕漆制品傳到現代。元代時,江南的能工巧匠把雕漆工藝發展成為一項成熟的工藝門類。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志剛國禮作品《絲路綻放賞盤》
明朝永樂年間,琉球國使臣進獻一件雕漆給朱棣,朱棣看了龍心大悅,命人在果園廠(今西城區靈境胡同一帶)設立作坊,專門制作雕漆器皿,供宮廷使用。雕漆成為一項宮廷技藝。然而,隨著國力衰微,雕漆藝術經過一輪興盛之后陷入低谷。
清朝康乾盛世時期,宮廷大量使用雕漆,大如屏風、幾榻、桌椅,小如盤、盒、瓶、罐以及玩物之類,逐漸形成了雍容華貴、工細纖巧的藝術風格,促成了雕漆工藝的全面繁榮。乾隆之后,雕漆又一次由盛轉衰,到光緒一朝,雕漆技法幾乎失傳。直到清末民初,北京民間的能工巧匠才重新發明了雕漆工藝。然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雕漆工藝短暫的春天被打斷了。戲劇性地“三起三落”,雕漆工藝走到了現代。
1949年后,北京市召集分散在民間的繼古齋雕漆傳人建成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北京雕漆工藝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華夏南北雕漆技藝之大成,是中國髹漆工藝的優秀代表之一。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志剛國禮作品《和合之美》捧盒
雕漆是“時間的藝術”
古語常說“百里千刀一兩漆”,意思是要走100里路,在漆樹上割1000刀,才能得到一兩生漆。雕漆工藝是漆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色漆,少則二三十層,多則上百道,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紋。雕漆工藝是一種典型的工繁料貴的工藝美術品,制作技術不但程序復雜、耗工繁巨、技藝亦高難。
雕漆技法多樣,既有平雕,也有大量浮雕、鏤空雕和立體圓雕等。由于漆層很厚,所以雕出的作品圖案生動飽滿,極為精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漆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志剛介紹,雕漆是名副其實的“時間的藝術”:雕漆從光漆開始,1毫米的漆需近20層,之后一刀一刀雕刻,一個作品,起碼要一年多。
國之瑰寶驚艷世界
據史料載,在明清時期,中日、中英、中意、中俄間禮尚往來,中國皇帝就常常以雕漆器贈送外國皇室和政府。如明代永樂年間就曾三次贈送當時日本皇室上百件雕漆盒、碟、盤等物。時至今日,頂級的雕漆工藝品也常被作為國禮用于接待和答謝來訪外國首腦。民間交流中,人們也以雕漆工藝品作為高貴禮物,表達一種深厚和獨特的情感交流。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志剛在創作中
器物之美如人生,有時厚重才顯貴重,有時脫胎化羽方成蝶。漆器作為一種制作精美、風格獨特、具有較高觀賞和收藏價值的藝術品,目前收藏、拍賣行情日益看好。漆器收藏應注意對其進行有效的保養,這樣才能使其長久保持藝術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