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英的勤奮在美術學院人到中年的一代人里是出了名的,讀書、譯著、寫作、講課與工作,他事事做得投入認真,精細周到,持之以恒。除此之外,他每逢節假,就或與畫家近友結伴、或帶學子晚生前往城外或外地寫生,類似京郊黃花城、爨底下那些美術學院寫生的老基地,他是去了多次的,每次都帶回來不少作品。這種堅持顯然是接續他學畫經歷的功課,也是滿足鐘情于繪畫那種“內在需求”的結果。
易英作品
正因為他不謀“畫家”之名,更無以繪畫成名之意,他倒是畫得沒有包袱,只作為自己的真正愛好。大凡愛好的,就是自然的,因為是自然的,于是是樸素的。他的畫就像一位行吟在大自然山村原野坡地以及溪流旁畔的詩人,所攝取的都是散發著樸素光彩的花草。面對自然風景,他所采取的方式是道地的寫生,寫景物景色的固有生態,捕捉它們的生機與生氣。從作品的內容看,他的目光大凡駐落在山鄉田野的一角,取景集中,傳連出虔誠凝神的作畫狀態。所畫的景色既含有鄉村的煙火人家氣息,又透溢出遠離喧囂的清新意境,表現出對于所畫對象親切的傾心。
易英作品
看到和想著易英的畫,我體味到,他親近自然的心靈和目光很可能連接著他在湖南鄉村當知青的體驗。通往山坳的小路、透過叢林的陽光、一片翻犁過的沃土、一彎淺淺的溪流,他畫中的景物都似乎是他早已愛過并且在心里不斷閃現的對象,他用一往情深的“重溫”這種方式感覺它們,將遙遠的鄉情寄住在筆下,使畫中的形象浸染著一份濃郁的情懷。我這樣“解讀”他的畫,不是為了抬高他的畫作的身價,而是希望每一個看到他的作品的人,都能從其中領悟一位心誠者的手筆和一份手筆下的真誠。
易英作品
當然,易英的畫,更是他作為易英教授有眼光、有修養的結果。他研究西方美術史論,是我國在西方美術史論研究上富有作為的中年學者,尤其在西方藝術史方法的研究上堪稱一位有建樹的名家;與此同時,他也長期進行中國當代藝術的批評,撰寫有大量的畫家研究和當代美術的文化研究。
易英作品
在這些專業研究的過程中,他踏訪歐洲,考察各國著名美術博物館,對西方繪畫的經典作品稔熟于心。從英國的風景畫到德國的風景畫,從風景畫的印象派到風景畫的現代派,對西方風景繪畫研究上作有許多專論;他也與中國當代許多畫得好的畫家交往甚密,在藝術批評上屬于注重作品“本體”研究的一派。
易英作品
這些看畫、讀畫和分析繪畫的學術工作,顯然豐富了他的視覺感悟,潛移默化地在他的繪畫中起著作用。古人嘗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依他長期研究中外古今繪畫的積累,他從“吟”到“作”,“作”而出手不凡,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易英作品
這使得他的作品不僅在內容上從心所得,在色彩、色調、筆意上也依心所發。他的色彩品質與他畫的內容是相關的,都屬于樸素一格,他的用筆風格也同樣敦實嚴謹,點染勾劃都順從造型的需要。他對細節的認真刻劃塑造,使他的作品富有充實的面貌,他對光感的注重乃至有意義的強調,使他的作品洋溢著蓬勃的光芒。
易英作品
隨著他不停地畫,他在造型個色彩上都更加得心應手了,有的寫生一氣呵成就是一副佳作,有的在記錄素材后進行作式的整理,也保留了即景即興的感覺。總而言之,在一個史論家的易英之后,一個畫家的易英逐步成形了。
景外之境·易英教授學術研討暨寫生風景油畫展
12月18日(本周六),“景外之境·易英教授學術研討暨寫生風景油畫展”即將在北京非遺博物館隆重開幕。這是易英教授藝術創作生涯中,第一次面向社會公眾舉辦的個人作品展。本次展出的作品均是易英教授的心血力作,亦是教授近年寫生作品最完整的呈現。
易英教授
易英,湖南芷江人,著名美術史學者、教育家、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國家視覺藝術發展戰略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美術研究雜志社社長,《世界美術》雜志主編。